【聚点考研】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333教育综合真题及解析(聚点考研app)
??福建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
自命题科目试题册
业务课代码:333
业务课名称:教育综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3小时
考生须知:1.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其他纸上无效。
2.答题时必须使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作答,用其他答题不给分,不得使用涂改液。
?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教育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或零碎的,有教育者教导的或是自我教育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科目:《教育学基础》
难度:2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1必背名词解释2;《背诵版》第二章考点1;《预测卷一》
2.课程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目前关于课程的观点比较普遍的是: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学习经验。总的来说,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是教学的依据和基础。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它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课程的三种表现文本是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
科目:《教育学基础》
难度:2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1必背名词解释18;《背诵版》第七章考点1
3.分斋教学
又叫“苏湖教学法”,是宋代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庆历兴学”时被用于太学的教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目的是培养比较高级的统治人才;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学科,学生主修一科,兼学其他科目。目的是培养学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分斋教学法的实行,第一次按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内实行分科教学;使实用学科取得了与儒学同等的地位;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
科目:《中国教育史》
难度:2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专题6 考点3;《必背200题》第52题。
4.五育并举
指蔡元培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①军国民教育,即军事教育和体育。除了军事训练以外,也十分重视体育锻炼;②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即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蔡元培把实利主义教育当作富国的手段;③公民道德教育是核心。至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用蔡元培的话说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④世界观教育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他认为只有站在超于现象世界之高度,才能判定现象世界的价值,也才能处理现象世界的问题;⑤美感教育,美育是引导人由现象世界──实体世界的桥梁。他提倡美育,是作为宗教对立物提出的,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科目:《中国教育史》
难度:2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专题1考点22;《必背200题》第14题。
5.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先行组织者可以是一个概念定义、一个新材料与已知例子共属的类别等。其目的是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以促进知识的迁移。
科目:《教育心理学》
难度:2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8;《背诵版》第三章考点3;《考前冲刺六套卷》预测卷五名词解释第1题
6.心智技能
技能通常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是指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心智技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具有简缩性。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动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
科目:《教育心理学》
难度:2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4;《背诵版》第六章考点1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的变迁功能
答: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它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并能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②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生产发明、科学技术日益重要,但它们只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要使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使技术成果能够真正在生产中运用、革新与推广,以及劳动者的培养等,都需要教育与教学的配合。
③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④教育能够产生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人力资本理论和其他多项研究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上,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呈现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教育投资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培养对社会政治制度的思想态度与认同感,从而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
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现代社会,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或科系;社会越发展,对政治管理方面人才的素质要求越高,教育在这一选拔、培养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个国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国民文化素质越高,其国民就越能认识民主的价值。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就越能履行民主的权利。
④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言论、讲演、文章和社会活动都可以来宣传一定的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群众,为政治和经济服务。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对文化的传递。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等特点,古往今来,一直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②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教育必须对文化进行“简化”和“净化”,并且“平衡”社会文化中的各种成分,并将其建立起联系。这一选择功能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积极引导和自觉规范。
③教育对文化的发展。文化的生命不仅在于其保存与积累,更在于其更新与创造。教育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不断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补充、更新和发展文化。
(4)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学校和社会应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与宣传,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情感,从而逐步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观念。
②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只要从小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最终就能提高民族的生态文明素质。
③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应局限于校内,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和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
科目:《教育学基础》
难度:3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8;《背诵版》第四章考点2
2.简述墨家的教育内容
答:墨家的创始人是墨翟,是第一个批判儒家的学派,是“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重视强调下层人民的利益。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具有一种舍命行道的献身精神。墨家的教育内容: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
(1)“厚乎德行”的政治与道德教育
墨翟认为,要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来养成兼士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通过“兼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和睦;通过“非攻”,去除“强凌弱、众暴寡”的非正义征战等。在道德教育上,儒家讲爱,十分注重其中的情感因素;而墨家讲爱,十分注重其中的实际利益。
(2)“博乎道术”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知识教育
这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其目的在于 助兼士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墨家的自然科学教育有很高的造诣,涉及数学、光学、声学、力学以及心理学等许多方面。实用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也有出色的成就,主要表现为器械制造。
(3)“辩乎言谈”的文史知识教育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只需学好对实现“兼爱”有用的主张和本领,并多实践即可。这种主张有批判儒家六艺教育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际的针对性,却表现出某种片面与狭隘性。
(4)重视培养思维能力
这包括认识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形式逻辑的教育。其目的在于训练和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善于与人论辩,以雄辩的逻辑力量去说服他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首先,墨家以为,人的认识与言谈(理论和观点)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据此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表法”。其次,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
科目:《中国教育史》
难度:3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专题1考点2;《必背200题》第2题。
3.简述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
答:毛泽东强调说“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
(1)“民族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是对外国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科学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
(3)“大众的”: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90%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
科目:《中国教育史》
难度:4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专题3第15节考点2
4.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
答: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现代教育学之父”,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并提出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教育代表著作有为《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重视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即教育性教学原则。教育性教学是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
(1)教育性教学的含义:教育(道德教育)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2)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
首先,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保持一致,即养成德行;
其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要设立一个近的目标,即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最后,教学和道德教育之间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教师应当寓教育于教学。
评价: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体阐明了教育和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使德育获得坚实基础。其局限是把教学完全等于教育,把教学当成实施德育的唯一途径,具有机械论倾向。
科目:《外国教育史》
难度:2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第三部分·近代教育家·【德国·赫尔巴特】;《必背200题》题目32
三、分析论述题(共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它体现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质量规格的界定和要求,也体现人自身发展所应该达到的水准和高度。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与主人。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我国当代教育目的在表述上不断发生变化,但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一基本规定却始终没有变。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指明了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建设人才,是国家的主人。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有不同的划分。教育界通行的说法是体、智、德、美、劳的发展。从人要处理的现实生活的关系分析,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人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和人与自我关系的能力的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和根本目的,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自由个性得到保护、尊重和发展,要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开拓精神、创造才能,要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培养智、德、美、体、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科目:《教育学基础》
难度:2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15;《背诵版》第五章考点7
2.结合实际谈谈教学过程的基本性质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知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兴趣和情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基础、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活动过程。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受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遵循“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个认识真理的辩证的途径;认识是个体的经验改造和建构的过程,也是与群体交互作用的过程。
②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性:间接性,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引导性,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简捷性,走一条认识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它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来增进、活跃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运用交往引导学生进行认知,通过交往对学生达致情感的沟通、同情与共鸣。
(3)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开展交往、认识与作用世界,其实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以追寻和实现使他们成人、成才的价值增值目标。为了使教学过程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自觉地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就必须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需求和培养他们的价值目标为准则、为内涵,来规范、改革、充实、指导教学过程。
科目:《教育学基础》
难度:2星
答案来源:《必背200题》题目23;《背诵版》第八章考点3;《预测卷一》
3.论述《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答: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对美国教育提出了改革建议。
1.主要内容
(1)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的教育,中学必须开设数学、英语、自然 科学、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是现代课程的核心。
(2)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小学、中学、学院和大学都要对学生的学业成 绩和行为表现采取更严格的和可测量的标准。
(3)改进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地位和待遇。
(4)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的官员以及
学校校长和学监,都必须发挥领导作 用,负责领导教改的实施,各级政府、学生家长以及全体公民都要为实现教改 的目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
(5)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的学习时间。
2.评价
(1)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2)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严格的共同要求。
(3)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重新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
(4)但是,该运动又引起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因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导致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因教学要求过于统一,导致缺乏灵活性;因强调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使潜在的辍学人数迅速增加。
科目:《外国教育史》
难度:2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第二部分·美国·20世纪的教育·考点8;《必背200题》题目49
4.论述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联系实际谈教师引导学生归因的基本策略
答:韦纳的归因理论提出,人在解释成败时的主要原因有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和外界环境,并从控制点、稳定性和可控性3个维度分析了原因,在控制点维度上分成内部的和外部原因;在稳定性维度上分成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原因;在可控性维度上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原因。
1.这3个维度的归因对个体的情绪反应、未来预期和行为产生影响:
(1)控制点影响对成败的情绪体验。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骄傲、自豪感和满意;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感到不公。
(2)稳定性影响情绪与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将期望未来再度成功;将失败归于稳定因素,如能力缺乏,将预期再度失败,从而产生冷漠、抑郁的情绪,倾向于放弃类似任务,减少努力。
(3)可控性影响情绪反应和行为。如果将失败归于可控因素,如努力,则会感到内疚,下次做出努力;归于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则倾向于不作为。
个体对过去成败的归因以及由归因引起的情绪反应和期望对个体随后的行为具有动力作用,可以激发、增进或减弱甚至消除某种行为。
2.引导学生归因的基本策略包括:
(1)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一般而言,自我概念高的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为努力,所以失败并不会降低其自信心,还会激发它们的学习动机。而自我概念低,极易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因此教师应慎重对学生做出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归因。一般情况下,应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为努力,但不能一切均归因为努力,否则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
(3)要根据学习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归因。在学习初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后期将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增加其信心。
(4)团体归因。在归因中,可以引导其他人加入到归因中来,防止归因过于主观化。
(5)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归因信念及对学生的情绪反应和行为。教师的同情会导致学生将考试失败归于能力低下,使学生降低自我概念水平,降低对成功的期望,而教师的愤怒反而是对自己缺乏努力的反应。
韦纳的归因理论明确地阐述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但是,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是非常复杂和多样的,所以研究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科目:《教育心理学》
难度:4星
答案来源:《背诵版》第四章考点2;《必背200题》题目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