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关系怎么调动上岸之后怎么调走我…来自 教育…(党团关系要转到一个地方吗)
??图片
图片
图片
1.?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的形态和特征,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体生长发育的状况及其身体的健康状况身体形态指标一般是由整体指标(身高、体重和胸围)、长度指标、宽度指标和围度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来表现的。
2.?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体心理过程及个性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过程发展、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
3.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
4.?情绪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主观体验。来自客观世界的刺激越丰富,情绪情感体验就越复杂和强烈。小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丰富、生动,表现强烈、鲜明,但肤浅、外露、不稳定,对情绪和情感的控制力也不够。中学阶段学生的情绪情感依然丰富强烈,较之小学生趋于稳定、深刻、隐蔽.但仍易于冲动。
5.?个性心理特征: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方面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较为稳定;性格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可以在后天发生变化;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构成。
6.?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社会适应有两种方式:一是个体通过调整、改变自己的观点、态度、习惯、行为以适应社会条件和要求;二是尽最大可能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发展的需要。
7.?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8.?动作发展:是研究人一生动作行为的变化、构成这些变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
9.?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10.?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11.?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全校、年级、班级、体育俱乐部、小组或个人为组织形式开展的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3.?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素质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14.?健康教育:是指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内外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15.?教育活动中的体育:是指在学校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或在学校组织的其他教育活动中直接组织或渗透的体育活动。
16.?校外体育活动:是学生在学校以外的环境或组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满足学生自身需要的各种体育活动,包括各种校外体育培训、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活动等。家庭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家庭或居住区进行的与家庭成员一同参与的各种各样的以锻炼为目的的身体运动。
17.?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学习方面(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总称。
18.?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方面(领域)目标: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
19.?体育教学(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学习结果。体育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年级学习目标、学期学习目标、模块学习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等。
20.?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预期实现的体育锻炼、娱乐休闲的学习结果。课外体育活动目标一般包括早锻炼、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班级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目标、校外与家庭体育活动目标等。
21.?课余运动竞赛目标:是指预期部分具有一定运动潜能的学生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的课余体育训练达到的结果。
22.?课余体育竞赛目标:是指预期以全体学生为对象.通过各种各样形式丰富、内容多样、小型灵活的具有教育性、参与性、文化性、多样性的校内体育竞赛所得到的结果。
23.?学校体育制度:是指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相关机构和社会体育组织制定并在学校实施的较固定的各种制度和办法的总称。
2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是指测试人员采用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确定的测试项目及有关内容的实际测评,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参加身体锻炼的教育、评价和反馈手段,重点监测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及其变化趋势。
25.?学校体育管理体制:是学校体育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工作职能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体系和制度的总称,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制度保障。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可分为宏观管理系统和微观管理系统两部分。
26.?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主要指学校外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系统主要指学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
27.?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系统:主要由三方面机构组成,分别是学校体育行政管理机构、学校体育教育及科研机构
28.?教育部:是直接领导和管理学校体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教育部下设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管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工作。
29.?我国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主要是由学校体育学术研究团体和学生体育团体组成,其性质都属于民间社会团体。
30.?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量方面的要求,它也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由儿童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不间断经验所组成。在学校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以及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
31.?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方面。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
32.?体育与健康: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33.?情意性课程:是指通过课程体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一个过程。体育课程包含运动认知,但体育课程在进行运动性认知的过程中大量的涉及人的情感、情绪、态度、价值等,尤其是对人的意志力的培养具有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
34.?体育理论知识:称之为知识,体育运动技术——特殊的身体认知也隶属于知识的范畴。
35.?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是指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质、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过程。
36.?起始阶段:是指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设计步骤,并使学校接受已计划好的实施计划。应包含以下内容: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政策支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财力准备等。
37.?维持阶段:是控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
38.?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39.?体育教学的概念:体育教学是教学的下位概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过程。
40.?体育教学(学习)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体育教学(学习)目标是预期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学习目标在内涵上有微小差别,体育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地指向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发生的良性变化。
41.?体育教学目标:由体育教师制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用性,为具体的体育教与学活动提供依据,是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活动的指向。
42.?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预期应达到的标准和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结果。
43.?体育教学目标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方式(程度)。
44.?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实施的中介。体育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都可以理解为围绕体育教学内容的安排而展开的活动。课程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45.?体育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46.?语言法:是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方法。
47.?口令:是指按一定的形式和顺序,有确定的内容并以命令的方式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方式,如队列队形练习、基本体操、队伍调动等需要运用相应的口令.口令的运用应做到洪亮、准确、清晰、及时,并注意根据人数、队形、内容、对象等特点控制声音的大小、节奏的快慢等。指示是指运用比较简明的语言,组织指导学生活动的语言方式。
48.?口头评价:是指按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练习完成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方法。在运用口头评价时应注意:坚持以正面鼓励评价为主;否定评价要注意分寸与口气;要能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提高的方法。
49.?口头汇报: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的体验,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见解、想法的语言方式。在运用口头汇报时,应注意认真研究提问的内容、时机、方式,并在事前做好认真的准备。
50.?默念:是学生在实际练习前通过无声语言重现整个动作或动作某些部分的过程、重点、时空特征,以提高练习效果的语言方式。
51.?自我暗示:是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默念某些指令性的词句,自我调控练习过程的语言方式。
52.?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 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有动作示范、教具与模型演示、电影、电视、幻灯、投影、录像、助力与阻力、定向与 等。
53.?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或体育教师指定学生以具体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动作示范具有简便灵活、真实感强、针对性高等特点。在运用动作示范时应注意:
54.?助力:是指借助于外力的 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体验正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
55.?定向:是指以相对静态的具体视觉标志,如标志物、标志线、标志点等给学生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用力点。
56.? :是指相对动态的、越前的视觉信号。在运用定向与 方法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特点合理设置视觉标志。
57.?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完整法一般在动作结构比简单、协调性要求较低、方向线路变化较小,或动作虽然比较复杂,但动作各个部分联系非常密切,不宜分解,或虽然动作比较复杂,但学生的运动能储备较多,运动学习能力强时采用。
58.?分解法:是指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学,最后完整呈现教学动作技术的方法。
59.?预防和纠正错误法:是指在动作技能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的运动动作中产生的错误及其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出现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
60.?游戏法:是指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
61.?竞赛法:是指在比赛中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竞赛法的特点是:比赛激烈的对抗性、竞争性;学生要承受很大的运动负荷;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机体的功能、个人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62.?自主学习(主动性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内容、完成体育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63.?探究式学习: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
64.?发现式教学法:又叫问题法,它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发现并不限于寻求尚未知晓的内容,它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65.?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的形式。
66.?领会教学法:是在球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线,将指导学生、领会球类运动的特性与战术作为教学重点,以便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领会球类运动规律的教学方法。
67.?行政班:教学组织形式以原有的教学行政班为基本的教学单位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这一组织形式比较方便,学生相互之间比较熟悉,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了解以及学会与异性相处。
68.?男女合班分组或单班:男女分组是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界限,根据学生的性别,将男、女生分开,由不同的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69.?兴趣爱好(选修项目)分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有利于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自觉地从事体育活动,使他们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70.?小班化教学:是指以比较少的班级学生人数进行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班级规模是指一位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教学团体形式的人数。
71.?教学分组:是指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开展体育学习和练习,在一节课中采用一定的标准,将学生临时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
72.?同质分组:是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在同一小组内按统一目标、内容、进度进行学习的组织形态。
73.?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 互学的组织形态。
74.?体育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师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是保证体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
75.?体育教学设计:是指以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以及体育专业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体育教学问题、确定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解决体育教学问题的策略、试行方案、评价结果和修改方案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76.?系统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始终要贯彻系统论思想,使各部分及各要素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纵向来看,体育教学设计分为学段、水平、年度、学期、单元和课时计划6个层级。
77.?健身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运动负荷及场地器材的安排、教学评价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设计都要符合教学对象的身心发育规律及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以便有效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
78.?趣味性原则:是指在进行体育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79.?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需要及学习内容,结合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
80.?开放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方案各要素的设计要留有余地,为学生学习提供开放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81.?学习者分析: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的分析、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动作技能学习特点分析。
82.?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功能、价值及要求进行分析。
83.?体育教学策略设计: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在特定情景中,对教学的内容、顺序、方法、组织形式、媒体等要素如何进行选择、安排进行整体规划,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84.?学段体育教学计划:是指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参考所选用的体育教科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将选定的学段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年级中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
85.?学年体育教学计划:也称年度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它是以年级为单位,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将课程标准的目标、教材和教学时数及选修项目的时数、考核项目与标准,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的教学文件。
86.?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也称教学进度,是根据学年体育教学计划和本学期的气候条件,将学年体育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本学期的各项教学内容,按照教学时数,组成规模和目标不同的教学单元的教学文件,是制定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的依据。
87.?模块教学计划:是大的单元计划,或者模块教学计划是由多个小单元构成。单元体育教学计划是把某个年级某项主要教材内容,按照学期体育教学计划中确定的课次顺序,安排出每次课的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与学手段的教学文件。
88.?单元教学计划:是学期教学计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它保证了各主要教材内容的教学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进行,也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直接依据。
89.?课时体育教学计划:是根据单元体育教学计划的逻辑程序分割而成的一节课的教学文件。课时教学计划的设计包括两部分:一是课的设计;二是教案。前者是教师对本节课的思考,后者则是思考形成的文字描述,是教师备课和统筹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案(简称“教案”或“教学计划”)。
90.?学生评价:主要有学生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即由学生对自己或同伴的体育与健康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91.?领导评价:一般是指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对体育教师进行的评价,也是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中对教师促进作用最大的一种外部机制。
92.?同行评价:的优势在于作为同行的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科思想非常熟悉,可以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提出中肯的意见,交流工作经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给予准确的评价。
93.?学生评价: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对象,学生对体育教师有最全面的接触和最深切的了解,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感受也最深刻。
94.?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体育与健康学习内容的直接来源。
95.?校内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运动场所和设施,如运动场、体育馆、图书馆等;校内体育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体育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等;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
96.?校外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体育教学活动的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97.?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竞争性、挑战性、规则性、不确定性和娱乐性的身体活动,其中,竞争性和娱乐性最为突出。竞技运动具有教育、娱乐、政治等多种功能。
98.?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学生体育学习的需要划分的。由于目标、内容、阶段各不相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也就不同。
99.?体育与健康理论课:主要是指通过理论讲授、讨论等形式学习体育文化知识、体育科学知识、卫生与健康知识及方法的一类课。
100.?体育与健康实践课:是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安排教学内容,通过组织学生在体育场馆进行身体练习或健康保健操作的一类课。
101.?新授课:是指以学习新的教学内容为主的课。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对新动作的练习方法、技战术等的正确概念与表象并初步掌握。102.?复习课:是对所学过的动作、练习、技战术等进行复习、改进和巩固提高的课。通过巩固、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练习、技战术的质量,形成正确、牢固的动力定型。
103.?综合课:是指既有新授内容,又有复习内容的体育课。综合课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如篮球)的新授与复习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教学内容(如篮球复习与武术新授)的结合。
104.?考核课:是指以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或学期学习成果,并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考核的一种课,主要是对运动技能、体能、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全面考核。
105.?体育实践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组织工作安排的顺序与实践的分配等。
106.?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各项教与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教与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比例。
107.?体育实践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量和强度对机体刺激以及机体反应的程度。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有利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效果。
108.?备课:是指体育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109.?课外体育:是在体育课程以外进行的,以健身、保健、娱乐为目的,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课余体育训练以及为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行的课余体育竞赛等的总称。
110.?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111.?小团体体育活动:是指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集体体育活动。
112.?个人锻炼活动: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需要,按体育锻炼的方法要求,自觉自愿地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在课外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
11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是一个以自觉自愿为主,强制规定为辅,以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特点的操作过程。
114.?全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一般由体育教研室或体育教研组在总结上一学年或学期经验、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报学校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115.?年级课外体育活动:计划通常适合规模较大、学生较多的学校,一般由负责整个年级体育教学的老师和年级主任或组长协同完成。
116.?班级课外体育活动计划:是为落实学校活动计划或年级活动计划而制订的具体实施方案,通常是在班主任、体育课老师的指导下,由班级体育委员在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制订并实施。
117.?校领导:校长或主管副校长为全校课外体育活动总负责人。
118.?体育教师:是课外体育活动的责任人,具体负责编制实施方案并把方案付诸实践。
119.?班主任:是各班级课外体育活动的负责人。
120.?学生干部:主要是指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班级以及学生体育协会等组织中的骨干。
12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122.?学校运动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也是我国课余体育训练最富活力的训练组织之一。学校运动队的目标非常明确,主要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水平,代表本校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123.?身体形态指标: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高、体重、体围、跟腱、足弓及臀部等身体各部分的要求
124.?生理机能指标:通常是对心率、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进行测试。
125.?体能素质指标:体能素质指标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度、柔韧和平衡能力等。
126.?训练计划:是指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岀的理论设计,是保证体育训练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一环。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要从学校教育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理和心理特点等,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训练周期,确定明确的训练目标。
127.?年度训练计划:是根据学年教学周期安排的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通常包括:①上一年度训练情况和本年度的训练目标;②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及运动成绩所要达到的指标和心理训练的要求;③全年训练阶段的划分,各个时期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比重与内容以及训练负荷的安排;④参加比赛的时间安排;⑤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与方法等。
128.?阶段训练计划:是根据年度训练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阶段任务、内容、要求和训练次数等制定。阶段训练计划的内容比年度训练计划更为具体,它能使训练内容的安排、主要训练手段的选择和负荷量的确定更加符合训练过程的实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阶段一般以3个月为准。129.?阶段训练计划:根据训练任务或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训练阶段计划、准备比赛阶段计划、比赛阶段计划、恢复阶段计划和临时性短期集训计划等不同类型。
130.?周训练计划:是根据阶段训练计划,并结合课余体育训练实际,制订的一个星期的训练安排。
131.?课时训练计划:是最基础的训练计划,它是根据周训练计划以及体育训练实际情况,包括学生身心状态、具体训练要求、气候等,对一次训练课所做的具体安排。
13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属于基础训练,是为参训学生将来创造优异运
动成绩奠定身体和技、战术基础。所以,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包括为提高运动成绩进行基础训练的一切措施,如对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133.?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型,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
134.?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只有掌握先进技术,才能充分发展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
135.?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136.?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训练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一种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
137.?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一个培养人、塑造人的教育过程,其最终目的是把学生运动员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38.?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一种方法。
139.?变换训练法:是指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由于变换训练可使学生运动员获得新鲜的运动感觉,提高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还能消除由于长时间固定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练习时所产生的枯燥厌烦情绪,从而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和推迟疲劳的出现。
140.?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练习站(点),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点)的练习,周而复始地进行训练的—种方法。
141.?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一种方法。它不仅是训练的一种手段,是检查训练效果的有效方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技术和战术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训练水平,对培养运动员的应变能力和提高运动训练的实战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2.?课余体育训练评价: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质量评估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课余体育训练科学化的前提。
143.?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课余体育竞赛是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它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学校体育的完整体系。
144.?学校运动会:是全校规模最大的竞赛活动。其比赛的形式一般由多个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段进行。
145.?单项运动竞赛:是指只进行一个运动项目的比赛。例如学校进行的田径运动会中的某一个项目的比赛,各种球类比赛等。由于这类比赛项目设置比较单一,组织工作比较简便,易于开展。
146.?单项娱乐性比赛:是指由师生自创的,民间流传的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比赛。
147.?季节性单项比赛:是指比赛项目对季节(对气温)要求很高的竞赛活动,例如冬季长跑等。由于这类比赛在特定的季节下进行,容易形成学校的传统竞赛项目,且易于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148.?体育节:是指将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文化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有机融合的活动。包括体育比赛和表演、体育知识竞赛、体育知识讲座等。体育节将竞赛与表演、参与与观赏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对于丰富学校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等都具有。
149.?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对全校学年的体育竞赛活动所做的全面规划和安排。内容一般包括:本学年的竞赛项目、竞赛时间、竞赛地点、参赛单位、参赛人数和主办单位等。
150.?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151.?淘汰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运动员,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它分为单淘汰和双淘汰两种形式。
152.?单淘汰:是指将所有参赛选手(或队)编排成一定的比赛次序,相邻的两名选手(或队)进行比赛,败者被淘汰,胜者进入下一轮,直至整个比赛最后一场的胜者为冠军,负者为亚军。
153.?双淘汰:是按编排的比赛顺序进行比赛,失败两场则淘汰,最后全场胜利者为冠军。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一次失败就被淘汰,但由于组织编排比较复杂,一般不常用。
154.?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较多的用于集体项目的球类比赛和其他对抗性项目的比赛中。它分为单循环、双循环、分组循环三种形式。
155.?单循环:是指所有参加比赛的队之间均要轮流相遇一次,最后根据各队胜负场次的积分来决定名次。该比赛形式能较客观的反映竞赛的真实水平,但比赛日期较长,故参赛队不能太多。
156.?双循环:是指参赛队先后进行两次单循环的比赛方法。这种方法使参赛队均能相遇两次,最后按各队在全部比赛中胜负场数的积分多少排列名次。该比赛形式能充分发挥各队的水平。但赛期较长,学校课余竞赛一般不常用。
157.?顺序法:是指参赛者按一定的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一般适用于以时间、距离、重量、环数等以客观标准确定成绩的项目。它分为分组顺序法和不分组顺序法两种形式。
158.?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各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一般在竞技体操和综合性项目中采用。这种方法能节省比赛时间,但参赛者同时比赛的项目不同,条件不一致,竞争气氛也不浓。
159.?教育能力:是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能力。它包括对学生行为、学习、思想情况的深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抓住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
160.?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业务能力,包括熟练地编制各种教学工作计划的能力;具有清晰、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和正确无误的示范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评价教学工作的能力等。
161.?岗前培训:主要是面向新体育教师进行的培训,一般由两个途径实现:一是参加校外新体育教师脱产培训,通常由教师进修学校或师范院校来承担培训任务;二是在校内由本校组织学习提高,如组织培训班或指定老教师传、 、带等。
162.?学位课程培训:即通过参加学位课程学习进修,达到一定的学历或学位水准,获得相应证书。该模式主要是针对未达到国家规定学历或学位的在职教师开展。
163.?短期进修培训: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需要而开展的培训活动。可依据培训目标的不同将其进一步分为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专题研究培训等。短期进修培训时间较短,也比较灵活。
164.?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是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负责人,以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基本特征,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结合起来的一种培训模式。
165.?终身学习:是从时间维度出发进行的概念界定,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即终身教育可被理解为是“人从出生起,直至老年为止一生中接受教育的全过程”
166.?平等性:是学习化社会最为本质性的特征,平等性主要体现为个人具有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无论是教育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教育方式的取舍,还是学习权利的获得、学习结果的评价等方面,都要求具有相应的平等保证。
167.?生活性:是指终身学习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和学习不再是传统的独立于人生活的孤立活动,而成为人生活的一部分。
168.?发展性:是指终身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出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说,都是属于过程的范畴。
169.?理想性:是指学习化社会和终身学习目前还具有理想的特征,对于如何具体实施还未能解决,在短时期之内还只能是一个人类为之奋斗的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