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文君启示录(六)我眼中的竞赛和考研——论目标与规划 – 哔哩哔哩(允文君网盘)
首先回应一下之前出现的两个问题。
1、上期专栏有这样一段话,需要做一些修改。
“位于逻辑链条末端的内容可以进行取舍,不一定会对其他内容造成影响。例如,在工科中有很多电路分析方法,都是从静电的基本规律推出的,处在逻辑链条末端。如果我把戴维宁定理删去,不会影响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学习,对以后的章节也没有明显影响。”
有同学@bromocriptine 在评论区指出,戴维宁定理在工科中非常基础,电路分析课程需要从它推导很多定理,不是逻辑链条末端的知识。其实我知道这一点,我当时想说的是:大物课程对电路要求不高,而戴维宁定理是工科中才比较常用的内容,所以在物理课程中可以认为戴维宁定理在逻辑链条末端,如果物理老师不要求、自己也不感兴趣,那么学习物理课程时可以不看。但是原文中模糊了讨论的前提,“对后续章节无影响”应该是对物理课程而言的,但前面却没有强调物理课程,反而出现了“工科”二字,容易令人混淆,这是我的责任,必须及时纠正。顺便也提醒大家,一个定理公式属于逻辑链条的什么位置,这个问题必须结合课程的要求来讨论,不同课程可能对同一个公式的态度有所不同。
2、我在部分评论和私信中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此要向相关的同学说声对不起。在上海长时间的封控或许可以成为情绪不稳的客观理由,但如果就此做一些虚情假意的公关,大家不会买账,我自己也不会同意。我想我应该主动承认,这其实是我的老毛病,进入b站五年以来,我一直没能完全成熟地对待网上的言论。在学习、社会等客观问题的讨论上,我已经比较耐心和冷静,大家指出我的错误我也会非常感谢;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我没有解决——面对催更的评论或私信,我的回复往往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仔细回想,这件事还是有起因的。大概四五年前,曾经有位观众对我死缠烂打,让我录制其他专业的内容,在我婉拒且说明原因后,他希望我自己找时间自学然后录制,我认为这已经超出了合适的范围,就在私信里和他争论,不太愉快。我可能就是从那时起形成了ptsd,导致每次看到催更评论都会往坏的地方想,总是要等到观众明确说“不是强制”才放心,哪怕有一点请求的语气也会让我感到心慌。现在看来,我有点多虑了,正常的催更本来就只是一种提议,也说明大家认可我的内容;退一万步讲,就算恶意催更甚至道德绑架,那最多也只是几条消息,不可能真的有人顺着网线找到我、把我绑起来,强迫我立刻更新。而且,大部分观众了解我断更的原因后都表示理解,我不应该这么紧张;即使真的有人以不道德的方式发表相关言论,我也可以等他说了再予以回击,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删评拉黑,不必为了所谓的“防患未然”伤害无辜的群众。随着粉丝数逐渐上升,评论区的“熵”会上升,我必须始终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一切。面对催更,虽然我还是要说明断更的原因,但必须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否则也没有资格来呼吁大家理性思考,情绪失控的辩论和喷子没有本质区别。为了给自己一个警示,相关的评论我不会删,如果我以后再犯,也请大家直接批评我,不必给我留面子。
我们回到这期专栏中来。允文君已经在迫不及待地拟定后续课程录制的计划了,但是该发的专栏还是要先发,包括今天这篇。我的观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参加竞赛或考研的同学,虽然也希望可以相对慢速地、深入地学习物理,但是由于各种现实原因,缺少时间和资源,没有具体方向,所以在观看我的视频之前会有些杂念,不确定是否应该完全按我的标准来学习。这篇专栏会从我的视角谈谈竞赛和考研人在长期规划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由此也可以对大家观看视频进行一定的指导。
在开始讨论之前,先明确几个事项。
1、我的情况。我在上方的视频里介绍了自己的履历,我高中时参加过竞赛,本科就在复旦物理系,没有考研,是直博本系的。虽然我自己没有经历过考研,但是通过与粉丝的交流,我对考研的流程和内容有了较多的了解,也看过一些考研试题,同时也和许多同学深入探讨了考研规划等问题。竞赛层面,虽然我有经历,但不同地区的竞赛水平参差不齐,我自己的经历未必具有代表性,因此这方面我同样与观众进行了很多交流。
2、把竞赛和考研放在一起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竞赛和考研不是所有人都参加,都是部分同学为了生涯规划而选择的考试。
②竞赛和考研受地区、学校因素影响很大,同时也十分强调学生自己的努力;考研尤其是这样,甚至没有老师带领,连资料都要自己获取,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考研成功被称为“上岸”,毕竟备考过程仿佛是在海上艰难地寻找方向。因此,每个人备考的时间、资源、基础知识都不同,无法给出一种对大多数人都适用的备考模式。说到这里,我也要预告一下,这篇专栏后面提出的任何备考建议都不适用于所有人,而是会进行分类讨论,也请大家分析一下自己属于哪个类别,不要盲目把所有的建议用在自己身上。
③竞赛和考研都是专业知识的不完全反映。当今的竞赛对大学物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考研也是考察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技能。但是,二者都具有选拔性,竞赛的风格明显不同于日常学习的大学物理课,而考研的内容也和大家进入研究生阶段所做的科研、学习有很大差别。如果盲目以为这些考试的内容等于升学后接触的内容,就容易目光短浅、准备不足,即使考试成功,升学后也会非常痛苦。这也是我标题所想表达的意思——备考是竞赛党和考研党的首要目标,但如果你希望升学后也能保持好的学习、科研状态,那么千万不要把这些看成全部,在时间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需要做一些长远的准备。(若没有这种希望,请看下一条的注2。)
3、本专栏的适合人群如下。如果屏幕前的你不属于这些人群,但你对这篇文章有兴趣,亦或是替朋友看看,也都欢迎。
①正在参加或打算参加高中物理竞赛。
②已经参加过竞赛但是想回首一下。
③正在参加或打算参加考研,并且目标专业是物理(不限原专业)。
④已经参加过考研但是想回首一下。
注1:如果考研的目标专业不是物理,但是考试科目涉及物理(普物、量子力学等),可以看一下后面的备考建议,关于物理专业的一些条目可以跳过。
注2:以上人群有一个前提,就是在完成考试后,对以后的学习、工作仍然有目标、有关心。如果你竞赛、考研的目的只是给自己的学历镀金,对于真正的物理学习、科研没有任何的兴趣,只是想水文章、混学历,那么这篇专栏的建议可能对你不是特别有意义。人都需要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满足这种需求的方式是多样的,所以我理解镀金的行为,也不会阻拦你,但也请不要绑架那些希望好好学习与科研的人,更不要在评论区发表消极观点。另外,个人觉得在物理专业混学历的成本会很高,不建议这么做……
4、由于我没有参加考研,所以我对网络上的考研课程无法给出详细的推荐。我只知道两位考研数学名师—— 和 老师,大家可能也知道他们,除此之外我都没有什么了解,政治考试更是不便讨论。竞赛方面的书籍我会在下面简要说明。
一、基本概念:功利与理想既然涉及考试、选拔,那么不可避免会谈到功利、理想的老问题。我在启示录(四)的评论区曾经和一些同学简要讨论过,而这次则是系统阐述我对功利和理想的认识。这些看似与今天的主题没多大关系,其实是 助我们分清短期、长期目标的重要概念。
1、定义功利和理想
注:以下的“利益”一词主要包括金钱、权力,以及工作、升学等各种需要竞争的名额,可以认为是不包括精神需求的实质性所得。
相信大多数同学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就是把人类的各种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包括工作的保障)、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这里面哪些属于功利、哪些属于理想呢?每个人的看法恐怕不同,我认为前两层是功利的,因为它们涉及利益;有人可能会认为后面也有点功利的味道,比如有些人盲目想出名,是不是可以认为归属、尊重也是一种功利需求?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些所谓的关注和归属最终还是会转化成利益,这是很多所谓的“网红”想出名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像我一样,认为后三层不包含对利益的渴望,那么我想它们就不是功利的。所以,我框架中的功利和理想,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追求利益。功利主义自然就是注重对利益的追求,而理想主义指“理想化”,我这里把它定义为功利的对立面,主要关注精神、思维、内在素养的提升。
2、我的观点——功利和理想各 理,但不宜打破原则
在中小学阶段,学校主要是教你怎么在应试中生存下来,同时也会通过人文学科来讨论非功利的东西;在大学阶段,课堂上和学生群体中往往还是会有功利,但其占比一般会减少。我们的教育中当然要有高层次的讨论,只要价值观的引导方向正确,就有助于提高后人的思想水准。但是,还是要承认,功利需求总是不可或缺的,毕竟人是生命体,先要活着,然后才能谈更进一步的问题。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要想正确看待这个世界、存在于这个社会,我们需要平衡好功利与理想,而且这个平衡的标准是不唯一的,取决于我们自己的规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分工。有一些岗位对精神境界没有很高的要求,平时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挣钱养家,不会去想多么宏大的话题,这很正常;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岗位要代表这个国家、社会的最先进技术与思想,甚至要把这些精神传给下一代,那么格局是应该打开的。在道德法律允许、现实基本可行的范围内,不论是偏功利主义还是偏理想主义,都应该在这个社会中“和而不同”地存在。虽然前面我们一直在说功利是“低”、理想是“高”,但其实这样说有点诱导性,更好的表述应该是“不同”,而不去强调高低。
①不必全盘否定功利主义。在资源有限的现实世界,竞争、选拔是社会运行的必要环节,例如升学考试、应聘等。即使有些日常的学习工作并不功利,我们获得学习工作机会的过程也是一种功利的过程,只不过不同人的功利程度不同罢了。绝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些,中小学阶段尤其难避免,不用刻意回避。
②不必全盘否定理想主义。虽然竞争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过度的、恶性的竞争会挤压正常生活的空间。如果这个社会所有人都每时每刻处于竞争状态,那么大家的思想意识其实都是在原地打转,只会想着如何打败其他人,没有时间考虑更高层次的需要,所谓的“内卷”也就是这么来的。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拥有高层次的思维,但这个比例如果太低,那么同样是不好的。对于这部分人,我们需要尊重,社会需要这样一股前进的力量。当然,我没有说其他人不是前进力量,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方面对社会做出贡献,即使没有主动强调这件事,也可以客观上做出贡献并获得回报。我的意思是,既然我们需要不同方面的力量,那么处在理想这一边的人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因为他们的目标较高就进行区别对待。
在得出以上结论的同时,我也强调“和”而不同,强调“道德法律允许、现实基本可行”这个前提,这是因为极端化的功利与理想主义都可能对个人甚至社会造成不好的结果。
①极端的功利主义可能违反道德、法律,是不可取的。这方面能举的例子很多,例如黑心商家、贪污腐败等,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违法犯罪、侵害他人权利,大家都很熟悉,在此不必多说。
②极端理想主义可能会忽视生存需求,不具有现实可行性。例如,我曾经和一个理想主义的本科生交流过,他认为闭门思考就能搞科研,就像作家一样,自己写自己的东西就行,这样也能生存,没必要读文献。诚然,做科研确实需要静心思考,但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在当前的竞争下,一个效率极低的研究人员很难只靠科研生存下去,为此我们需要通过文献了解最新动向,至少要知道自己的课题是否有人已经研究过。这样做一方面是可以学习他人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能知道是否有些工作已经被别人做了,从而调整自己的研究计划。国内的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瑕疵,但科研工作的自由度还是比其他岗位要高一些,所以刚才这些和静心思考并不矛盾,根据我的观察和体验,我认为不是不能同时做到(取决于环境是不是真的太卷了)。
③在不了解来龙去脉的情况下,强迫他人改变价值取向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不论功利还是理想都如此。一个人选择功利还是理想,与他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人生经历都有关,法律上赋予每个人选择的自由,其实也是对这种多样性的保护。我在以前的专栏里批判“消极主义”,就是因为他们否定一切认真的态度,认为什么都没有意义,是一种价值观的绑架,而今天我还想添加另一种情况:理想主义者不应该强迫功利主义者放弃功利,因为正常的功利主义并没有违反社会秩序,而且每个人在不同人生阶段都可能存在这种需求。
④对自己进行人生规划的时候,也需要认清自己拥有什么、想要什么,并由此判断自己究竟需要多功利、多理想,才能实现这种规划;思考的时候要注意把目光放长远,把小目标和大目标结合起来,以免短期成功、长期失败;如果不是条件非常紧张,也要注意自己这个行业在社会中的价值,督促自己拥有与行业相匹配的视野和格局。请不要把我上面的论述当成借口来洗白自己某些极端的做法。
q:参加竞赛和考研的时候可能还不清楚自己长期要做什么,这样如何做长期规划呢?
a: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考虑到科研和教学的落差,很多同学可能到大二甚至大三大四还是不怎么清楚以后的出路。但这不应成为我们的长期状态,在我们能把握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明确自己的规划。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当前的情况做一些了解,找一些可靠的人询问建议,注意不要找那种主观情绪太重、三观很歪的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有一个大致的目标,然后可以考虑更细一些的规划;这个规划最好可以长远一些,比如你有比较明确的非功利想法,那么就尽量不要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功利的备考上,要稍微匀一点时间给其他层次的需求,以免以后来不及。也就是说,你的执行方式和目标要匹配。
3、恶性竞争
有些时候,极端的功利主义会在集体层面大量出现,导致恶性竞争。我分析的原因如下,主要针对考试、论文等形式的竞争,面试等偶然性较大的情况暂不讨论。
原因1:竞争要求与岗位要求不一致。任何竞争的持续时间都有限,只能考察一些短时间内可以测试的能力,但这些能力未必是日后学习与工作的全部,甚至可能不是主旋律。
原因2:获得好结果的方式不唯一。以考试为例,备考的关键是把题目做对,只要考试要求没有特别高,那么不深入学科本质也可能考好,例如背题等。这可能与考试的具体形式和难度有关,投机的成功概率不固定,但总会有一点。
以上两点是有联系的,正因为竞争的要求比较机械、容易量化,所
以有些人会考虑投机,而不是关注自己内在素养的提升。只要存在捷径,就会有人选择捷径,这是当前社会无法避免的事实。
另外,对于物理学习,我经常提倡的是深入本质,在提高素养的同时顺便备考,把功夫花在平时,但这有些理想化。有的同学可能客观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并且基础不牢,很难短时间内习惯这样的模式,所以他们在准备考试时会选择直接刷题,不会对纯粹的知识有多少关注。这样做对于一部分人、短时间来说可能会更划算,不过考完之后的学习质量不能保证,后面将细说。
原因3:缺少饱和机制。如果评分标准和工作量相关,这一点的影响会很大,例如一些课程的考核成绩与论文字数有关、与老师印象有关,这些要求可能是明的,也可能是暗的,甚至可能由于老师评分的不合理而无意识地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会不择手段,例如盲目增加论文字数、故意和老师套近乎,从而产生恶性竞争。
如果参与恶性竞争能吃到甜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即使客观条件不紧张,大家也会自己制造紧张的氛围,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让大部分人开始破坏规则地抄近路,不关注自身素养的提升(尤其是关键岗位也可能不关注)。生物的本性是“趋利避害”,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内卷就是这种观念的集中体现。这也更加说明学历与人品不成正比,因为追逐利益的欲望未必会随着学历上升而下降。
q:既然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性,那么内卷是否也可以像普通的功利主义一样,被认为是合理的?
a:以当前人类总体的认知水平,只能说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但不能说它是好的,因为它过于极端,会破坏秩序,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他人权益。我承认人类并没有摆脱一些野蛮的思维,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些崇高的事情可能也只有少部分人在始终贯彻。但是我同样强调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人会有探索和思考的欲望,也会利欲熏心。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有特别高的层次,但这种人的比例还不够,而且一些极端的低级思维也确实扰乱了正常的生活和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学历不能决定人品。我们不仅要解释这些事情的起因,也要适当尝试去想一想出路,理解和改变应该是并行的。大学尤其要注意,格局的打开、思想的进步是十分重要的,虽然很多时候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但切不可让它占据学生与老师生活的全部,这是由高校的性质和初衷决定的。这件事短时间内很难改善,在社会逐步发展的情况下,希望能慢慢变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不论经历过多么恶心的内卷,不论在这些内卷的过程中我们多么被动,我们都要始终清楚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如果以后能有一些非功利、不内卷的空间,我们也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不要永远留下恶性竞争的后遗症。(如果以后也没有这种空间的话,只能说声保重了。)
二、如何规划竞赛与考研在规划中,我们考虑的因素包含起点、终点以及中间的路径。起点是自己当下的状态,终点是自己实现最终目标的时间节点(不一定是人生结束,也可以只是几年内的目标),路径则是实现目标所需的努力,其中会包括一些阶段性的小目标,例如初试、复试等。规划竞赛和考研时,关键是分析清楚自己目标中功利的部分和理想的部分,综合二者进行考虑,让行动和目标相匹配。以下几点是许多同学在备战竞赛、考研期间容易纠结或误解的问题,如果不注意,可能会导致规划出现错误,导致考试失败或升学后不适应。总体而言,考研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因为考研没有学校老师指导,基本是同学自己找资源完成的,以下几乎每个问题都和考研有关;竞赛一般有老师带领,可能不会包含以下全部的问题,但同样会出现一些心态和观念的错误。
第一部分:正确分析起点和终点
我们的计划肯定要根据考纲来制定,此时有些同学会说:谁都多多少少学过些数学和物理,那么学过的是不是可以不管了?这个问题一定要谨慎考虑,不要错误估计自己的基础。
1-1(适用于竞赛、考研)以前的学习未必达到考试的要求。例如,高中课内学了抛体运动,但可能是以平抛为主(当年江苏高考就是如此),而竞赛的要求是斜抛也必须掌握,并且题目难度也大。虽然这些都是中学内容,但都必须按新的标准来学习和训练。再比如,几乎所有理工科都要学大物,但是大物课程往往会根据专业需要进行删减,如果你考研想去物理专业,那么就要遵循物理系的难度,一些知识需要补上,题目深度也要加强,非专业的上下册大物教材实在很难和物理系的五本厚书达到相同的效果。
1-2????注意数学工具。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专栏里提过很多次,当今的数学和物理教学依然处在脱节状态,很少有课程能做好衔接,需要我们自己多练习、多总结。
①(适用于竞赛、考研)区分“纯数学的要求”与“物理中对数学的要求”。例如,现在的考研数学依然十分应试化,偏难怪题还是存在的,但如果要训练自己在物理题中使用微积分的能力,还必须在物理题的背景中进行实操,高数书的习题只能应对数学考试。竞赛的同学也要注意区分高考数学、数学竞赛和物理竞赛中的数学。
②(适用于考研)请确认一下,大一的高数课是否进行了删减。有一些高数课会删掉曲线积分和曲面积分,考研数学二和数学三也不要求这些内容,但这些运算在物理中是有涉及的,数学一不仅涉及,还会考察得比较深入。如果存在删减,需要自己弥补,考数一就按数一的要求来,不考数一的不必过于纠结数学难题,知道基本定义并能在物理中转化成定积分即可。物理考试对曲线、曲面积分的要求是理解为主,并且涉及的问题往往是对称的,能转化成定积分进行求解,理论上不会涉及最一般的公式。(如果你的目标院校比较心狠手辣,那就另当别论了)
③(适用于考研、竞赛决赛阶段)虽然笔试一般没有专门的线代、概统、数理方法科目,但四大力学(尤其是量子力学)使用了这些数学工具,可以间接考察它们的重点内容,不能忽视对这些数学内容的学习。与微积分同理,有些线代、概统、数理方法的课程也是不完整的,一些工科专业的线代教材没有线性空间的章节,即使有,大部分专业也剔除了复空间,不能满足量子力学的需求;至于数学物理方法,不仅是没学,有的同学可能都没听说过,至于这门课能不能被工科的“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等课程完全替代,还得打个问号(这一块我不太了解,大家可以分享一下观点)。
我需要声明,1-2这个部分不是在贩卖焦虑,不是强迫大家必须按最高标准去准备。以上内容只是告诉大家最理想化的学习过程是什么样,我参考的是物理系的课程序列,所以必然包含大量的基础内容,物理系讲完这些课程需要两年半到三年。竞赛、考研的时间都有限,基本不可能这样慢悠悠地学习,为此适当做出调整是正常的,我们需要抓住重点,抓住对物理有用的部分。对此,我的想法如下:
1-3(适用于竞赛、考研)根据自己情况尽早准备,如果时间已经很紧张,则需要考虑自己的效率是否可以提高,乃至目标的合理性。
①首先考虑数量问题,也就是自己的时间有多少。如果有时间,请尽早开始,最好不要在考试的那一年才准备,否则到后期会比较被动。比如竞赛方面,现在上海的竞赛生基本是从初中开始提前学习,就是因为微积分和大学物理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和训练,一些学生在这个阶段会提前买大学教材自己看(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请自己酌情考虑);考研的情况也类似,要给自己留好提前量。
②其次考虑质量问题,也就是时间的利用率,不要盲目认为多学就是多花时间。我在以前的专栏曾经提到,初始阶段多学一点可能 助你形成更好的思维方式,那么对你以后的学习可能都有加速作用,这样反而可能节省时间,在功利层面上也有好处。效率的提高或许与个人的基础和习惯有关,但大家可以往这个方向适当考虑和尝试,说不定你只是被本科的学习环境压制了自己的好习惯,只是自己都忘了自己有这种潜能。同理,做题也要花点时间总结,也是可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2-2会再提到。
③以上的前提是你想通过正常方式备考,在两条都有困难的情况下再从功利角度进行取舍。如果你不关心上两条,只是想采取投机主义来备考,同时又想以后慢慢学好物理,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存在,详见下面“第三部分”的讨论。
④对于数学工具,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找到数学教材把相关数学概念看一遍,虽然纯数学要求与物理不同,但至少是完整而严谨的后盾。
⑤如果上一条无法实现,那么就只能通过物理的情境反过来理解数学工具,具体的效率取决于你做物理题的思考深度。
⑥一些物理教材会在正文或附录中整理重要的数学公式,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资料,大家不要只关注那些主线的文字。
⑦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需要思考原始目标的合理性。虽然可以有所取舍,但是一些必要的劳动是存在的,备考时间不可能无限压缩。如果连必要的付出也无法保证,那么目标可能需要适当调整,例如考研时选择一些考试要求不那么高的学校(不考数一、不考全部的普通物理等),亦或是在竞赛、考研中降低对今年的期望,今年能成功当然最好,不成功就明年再战。我知道这些选择都不完美,甚至是有坏处的,也不是强制大家要这么做,但如果已经非常被动,各位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现实,优化的空间已经不大,理想状态可能无法达到。由于我没有经历过这些,所以我不做太多评价,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交流。发表观点时请结合自己的背景来谈,尽量避免以偏概全,也不要绑架别人的价值观。
第二部分:铺好中间路径
2-1(适用于竞赛、考研)在自学时不要盲目相信“指定教材”或“流行教材”,要根据自己情况选择。
竞赛一般不指定标准的参考书,而高校虽然有考研的指定教材,却可能引起误解和争议。至今我还是无法接受,某国内顶尖高校的物理系为什么会选择非专业的程守洙普通物理作为参考教材,他们自己的学生在本科学普物也绝不可能用这样的书。我的观点是,高校指定参考书只是为了体现考试要求,但并不意味着必须用指定的书学习。同理,网络上推荐的竞赛、考研教材也未必适合每个人。如果时间允许,请大家尽量选择合适的起步教材。例如,很多人搞竞赛会刷程稼夫的书,但这套书涉及的微积分已经不少,对于微积分不熟练的同学不太友好,此时范晓辉的黑白砖未必是“水货”,可以作为程书之前的跳板。再比如,有些高校考研的量子力学是指定曾谨言的教材,但这本教材需要学生有极其牢固的数学基础才能啃下来,此时或许可以先用格里菲斯等书打基础,然后更高效地看曾书。至于这些的效率如何,大家可以根据1-3第②条自己判断。
2-2(适用于竞赛、考研)刷题对备考是需要的,但一定要注意总结。
这一条同样是提醒大家注意效率。我已经在很多专栏和视频中说到,竞赛和大学的学习不适合以题目为单位,因为知识体系太庞大,按中学的格局是很难处理的。相反,我们要以类为单位,并且是尽量大的类,不论是功利的备考还是非功利的学习,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认知水平和学习速度,多一些这样的思考未必会浪费时间。
2-3(适用于竞赛、考研)如果使用民间资源,注意会有错误,不要尽信资料。
竞赛和考研都可能会使用一些来历不明的讲义和试卷,考研尤其如此,这些资料可能是民间流传的,不一定能保证质量,尤其是有人自己随便码的甚至手写的答案,很可能存在错误。我曾经提到,即使是官方教材也会有笔误甚至真的科学性错误,民间资料出错的概率就更大了。大家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如果资料有明显问题,不要盲目相信,要有自己勘误的能力,这也是另一种学习。
2-4(适用于竞赛、考研)如果有长期需要且时间允许,能深入的知识尽量深入。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了,我的建议不是针对镀金的人,所以我默认看到这里的你还是希望以后进一步学好物理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默认你不会对我相对理想化的建议有很强烈的抵触。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保证的肯定是考好,为此你可以做一些比较功利的事情,但我个人建议,如果有机会和时间去学习一些更本质的知识,还是要把它们安排上,有可能在短期提高效率、并更早锻炼长期需要的思辨能力。对于考研来说,因为有复试,多一些深入本质的学习会对面试有好处,不过这些内容放多少在初试前、多少在初试后,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考虑。
第三部分:考试的结束不是学习的结束(适用于竞赛、考研)
这个部分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不亚于第一部分。你可能会说,我备考之前确实欠了很多内容,现在复习完了,考试也考完了,还刷了一堆题目,是否意味着我已经把相关的科目学到位了,以后可以直接开始更高的学习和工作?如果你还记得我在文章前半部分对功利与理想的分析,你应该不会给出肯定的答案,也不会因为自己学过什么就感到自满。
3-1? 笔试不涉及的内容可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也很重要,这些内容在备考时可能没学,也可能是用功利的方式浅学,需要找时间弥补。对于笔试已经涉及的科目,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可能需要重新学习并完善。
①对于竞赛,大家千万不要把竞赛考纲等同于大学物理的要求,有些大学物理内容在竞赛中是缺失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微积分计算也没有涉及,更不用说更往上的四大力学和其他课程了。
②对于考研,还是说到复试的问题。复试的要求肯定会比初试更高,往往会涉及四大力学乃至更上层的课程。有的同学在初试前明明有空余时间,却只盯着初试内容,没有给复试留下提前量,结果在初试后发现复试的内容来不及学了,只能抱抱佛脚,看一点是一点,这就有些危险。除此之外,即使熬过复试,正式科研后所需要达到的要求也只会更高,导师会指导大家研究生阶段的选课和自学,自己也要意识到这是必要的,不要抵触。
这里科普一下,研究生也是要上课的,但不会有本科那么多,一般集中在前2-3个学期,而且整体要求不会像本科那么严格(部分顶尖学校除外),其他时间都留给科研等工作。
3-2? 学术思维很难通过备考来培养。
前面说到,考试必然涉及功利,选拔时考察的是我们对已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虽然有些题目确实需要好的思维,但这和纯学术的思维还是有区别的。不论科研还是非功利的学习,都要求大家有更好的质疑精神和逻辑思维,而非简单地背公式、记题型。2-4的建议也是希望有学术热情的同学能早些开始这样的学习,这也属于一种长期规划。
3-3? 心理层面:保持谦虚、拓宽视野、提高标准,不要只是自我感动。
任何重要考试的准备都肯定是辛苦的,备考的经历肯定会成为大家人生中印象深刻的片段。不过现在有一种社会风气,就是喜欢关注精神属性,对细节的指导反而少,类似于中考、高考的誓师大会。我们对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应该致以真挚的祝福,但是大家在竞赛和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只是在精神上感动自己,要注意自己的方法是否得当,观念是否正确。
①根据3-1和3-2,考试成绩和真正的物理素养是不同的,成绩好不一定意味着就能适应更高的学习与科研。在获得好的分数后,当然可以高兴地庆祝,但也要有清醒的头脑,要意识到以后的路还很长,功利学习的内容不一定能满足以后的要求。
②(针对考研跨考物理的同学)要了解物理专业的难度,以新的要求来准备和督促自己,不宜再采取其他专业对物理“实用为主”的态度。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我的教学视频发出后,有考研的同学找到我,说我讲的不少题目在他们考研复习时都碰到了。但是我录视频时才大一,没有看过任何考研试题,只是讲了我们教科书里的习题而已,就“被押题”了。这些题目是我们物理系大一布置的作业,但是有些同学到了考研时才接触这种题目,这足以说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物理教学差异之大,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各专业不同的要求,以及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与前面一样,我说这些不是为了贩卖焦虑,只是为了让大家认清自己当前的状态。当你想要从其他专业进入物理专业的时候,你就不能像原专业一样把物理看成工具,而是要关注一些更本质的、更深入的东西,要了解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形成推导、思考的兴趣。大家要理解并做好这种过渡。
总而言之,大家一方面要坚持,另一方面要做有效的坚持。我想大家也不会甘愿让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既要让自己有热情,也要让自己冷静下来思考问题。
三、关于我的普通物理视频能否用来准备竞赛和考研这里想跟大家强调的是我的个人签名——我的教学不是针对竞赛或考研的,再加上我的精力有限、各地的考试标准也十分多样,以后也不太可能专门讲竞赛和考研的课程。那么,我的普通物理视频能不能起到准备竞赛和考研的作用呢?
1、知识层面,我的标准与物理系完全一致,所以能做到考研普物和竞赛复赛阶段的全覆盖,甚至有大量富余。唯一的例外是考研的光学,我们物理系对光学的要求比较低,所以没有光阑、理想光具组、变换光学的内容。如果大家报考光学方向,涉及这些内容,就需要自己看书了。
2、习题层面,因为我当时没有刻意去收集题目,只是拿了老师的一些例题和少量作业题,数量恐怕是不够的;至于难度,对于考研来说可能差不多了,但对竞赛来说肯定不够,毕竟大学物理是重基础的。由于备考避免不了做题,所以大家在我视频的基础上还需要找更多题目来做。竞赛的同学自然是直接找竞赛参考书,考研的同学注意不要死咬习题册,毕竟我曾经“被押题”过,各位也可以考虑先从我推荐的教科书题目做起,掌握基本方法后再用习题册来巩固。具体推荐见下面的视频。
3、不论竞赛还是考研,如果你的时间足够,可以用我的视频深入学习;如果时间不够,没法太多地深入本质,觉得我的视频太长、太细,那么我的视频可以作为一种辅助,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来看看。另外,在考完之后,大家处理完了功利的事情,如果有兴趣回访,想进一步巩固基础,也十分欢迎。
4、我目前还没有录制系统的微积分视频,竞赛的同学如果要自学我的普物课程,请先打好微积分基础。不过别忘了我已经在准备的课程计划哦,鉴于当前微积分教学问题的重要性,我近期的计划就是优先把微积分的坑补上,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如果能在我这里一条龙地学好微积分(物理中使用的微积分)和普物,效果一定会超级加倍。
想说的都说完了,最后要强调的是,我的视频并不是为了取代传统的功利课程,因为那样的课程对大家备考是有用的;但是反过来说,正因为这样的课程有很多,所以我不会录制这类课程,我不想重复他们的劳动,也没有录制这种课程的动力。我想做的是填补现有教学的空缺,平衡数学计算和物理概念,让大家的学习效率和思维方式得到提高。今天的整篇文章都贯穿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尊重每个同学的功利需求,同时也期待大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做得更多一些。我的视频更侧重后者,如果在大家备考的过程中能起到作用,我非常荣幸,但不论如何,学习本质上还是自己的事。大家也看到了,我的很多建议并不是特别明确,而是要各位根据自己情况考虑,这不是我在偷懒,而是每个人的情况确实都不一样,不可能存在一概而论的规划。请大家尝试脱离中学课内那种基本由老师主导的学习模式,不要什么事情都让别人替你做主,要认清自己、认清环境,想清楚自己要如何努力;同时,也不要盲目批判别人的做法,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都是独特的自己。物理是一门不太容易深度领悟的学科,它有抽象也有具象,有理想也有实用,有计算也有概念,有规矩也有想象。深入学习物理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大家在有限时间内的准备也难免会有缺憾,但是只要你尽力了,并且通过合理的规划、恰当的方法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你的付出就一定会有价值。